201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,Krste Asanović和David Patterson两位教授都是图灵奖得主,他们对半导体行业的现状感到非常的不满。不满的原因主要在于x86被Intel和AMD牢牢把控,ARM则以高昂的授权费(动辄数百万美元)让学术界和中小企业望而却步。
因此,他们决定打造一个开源的指令集架构(ISA),既能重拾RISC(精简指令集)的简洁高效,又能满足现代计算需求。Patterson教授作为RISC概念的先驱,早在1980年代就通过伯克利的RISC-I到RISC-IV项目验证了这一理念,虽然当时受限于工艺未能普及,但这些经验为RISC-V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RISC-V采用模块化设计,最基础的RV32I仅包含47条指令,简单到可以用50个逻辑门实现,却能灵活扩展到64位甚至向量运算,彻底打破了传统ISA的复杂桎梏。最初的尝试在2011年通过FPGA验证了RV32I的可行性,运行一个简单的“Hello World”程序时,团队欣喜地发现功耗和硬件需求远低于预期。
到了2014年,SiFive公司推出了全球首款商用RISC-V芯片FE310,基于RV32IMAC,运行频率50MHz,功耗仅50mW。这块小小的芯片不仅能在嵌入式设备上流畅运行,还证明了开源ISA的商业潜力。FE310的成功让业界看到,RISC-V不仅是个学术玩具,更可能是未来的颠覆者。
与此同时,伯克利团队并未止步于低端,他们开发了BOOM(Berkeley Out-of-Order Machine),一款支持RV64G的乱序执行核心,SPECint测试高达10/GHz,性能直逼ARM Cortex-A57。
2016年BOOM开源后,迅速启发了全球开发者,包括中国的香山项目。RISC-V的动机从一开始就超越了技术本身——它要解放设计自由,让芯片不再是少数巨头的专利。
RISC-V的成长之路充满了关键节点。
2015年,RISC-V基金会成立,旨在统一标准并避免不同厂商实现的分裂。当时,Google、NVIDIA等巨头加入,基金会迅速成为全球协作的枢纽。
然而,美国对技术的出口管制逐渐收紧,尤其是对中国的限制(如2019年华为被ARM断供),迫使基金会于2019年将总部迁至瑞士,以保持中立性和开放性。这一决定让RISC-V得以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。到2022年,全球RISC-V芯片出货量突破100亿颗,从智能插座到服务器核心,渗透力惊人。
技术进步是推动这一成就的引擎。2014年SiFive FE310的商用化只是起点,2021年向量扩展RVV 1.0的冻结则标志着RISC-V迈向高性能计算。这套扩展支持高达1024位的动态向量长度,优于x86的AVX-512(固定512位),在AI矩阵运算中表现出色。同年,Linux内核5.19默认支持RV64架构,开发者只需几行命令就能编译运行完整的操作系统。
2023年,Android 14实验性适配RISC-V,仅用6个月就覆盖90%的API,相比ARM生态多年的优化,这速度令人咋舌。硬件方面,SiFive的P670芯片(8核,2.5GHz,7nm工艺)横空出世,集成HBM3内存接口,单核算力达20GFLOPS,功耗仅8W,SPECint甚至超过ARM Cortex-A78。
2023年在深圳举办的RISC-V峰会更是高潮,吸引超500家企业参展,签约金额突破10亿元,显示中国在这一领域的雄心。
RISC-V的核心哲学是“开放”,这不仅是个技术选择,更是对半导体行业权力结构的挑战。传统ISA如x86和ARM靠许可费和封闭生态赚钱,而RISC-V的BSD许可证让任何人都能免费使用、修改和分发。
初创公司因此能将设计成本削减一半,小到几人的团队也能推出芯片产品。这种模式在中国尤为关键,面对ARM断供和x86限制,RISC-V成为摆脱技术依赖的救命稻草。
2023年,中国RISC-V相关专利数达到1061件,超过美国的800件,占全球35%,尤其在RV64扩展(如ILP32模式,优化内存使用)上遥遥领先。一个例子是ESP32-C6芯片,运行实时操作系统(RTOS)只需128KB RAM,比ARM M系列少30%,完美适配低端IoT设备。
这种开放性还催生了繁荣的社区生态。RISC-V International成员已超3000家,年增长20%,开源核心(如Rocket、香山)超过50个,覆盖从微控制器到服务器的全场景。
美国曾试图在2023年限制RISC-V出口,但因其开源本质,这项提案无疾而终。全球中小企业因此受益匪浅,中国更是借此崛起为RISC-V的领跑者,推动专利和产业化双轮驱动。
RISC-V的设计简洁到令人惊叹,基础指令集RV32I仅47条,硬件实现只需50个逻辑门,就能完成整数运算。
相比之下,x86作为CISC架构,指令超过1000条,光是MOV指令就有50多种变体,解码器复杂到占芯片面积15%。ARM虽是RISC,但指令数仍达200-300条,AArch64固定32位,显得中规中矩。
RISC-V的杀手锏在于模块化:从RV32I到RV64GC(含压缩指令,仅16位),再到RVV向量扩展(支持1024位动态长度),用户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定制功能。
比如,香山Nanhu核(14nm工艺)集成了乱序执行,SPECint接近ARM Cortex-A76,而在AI场景中,RVV的矩阵运算效率比ARM NEON高25%,因为它能根据硬件动态调整向量长度。
x86的AVX-512虽强,但固定512位向量在低端设备上完全派不上用场,还需要额外的冷却系统,功耗轻松飙到200W。ARM的SVE(128-2048位)试图解决这个问题,但受限于专用编译器(如Arm Compiler 8)和授权门槛,普及度远不及预期。
RISC-V的香山Nanhu实测RVV算力达500GFLOPS,完胜A76的NEON(约400GFLOPS),而x86的AVX-512在高性能计算中每瓦性能仅RISC-V的60%,暴露出CISC的历史包袱。
RISC-V在性能与功耗的平衡上颇具巧思。拿玄铁C910来说,这款16nm工艺的芯片主频2GHz,功耗仅5W,SPECint达到8,单核性能逼近ARM Cortex-A76,但功耗低了20%。低端场景中,ESP32-C3(160MHz)功耗仅20mW,休眠时更是降到微瓦级,堪称IoT设备的梦幻选择。
反观x86,Intel i7-12700H(12核,4.7GHz)TDP高达45W,服务器级Xeon更是动辄200W,每瓦性能只有ARM A78的50%。ARM则以平衡著称,A78(3GHz)功耗4W,A53(1.2GHz)仅1W,广泛用于手机和服务器(如AWS Graviton3,64核,120W)。
细节上,ESP32-C6支持Wi-Fi 6,实测吞吐量300Mbps,功耗仅30mW,比ARM Cortex-M4(50mW)更胜一筹。x86的AVX-512在AI负载下每瓦算力仅RISC-V的40%,因为其复杂解码和高带宽需求拖了后腿。
RISC-V的灵活扩展让它既能低功耗运行,又能通过RVV挑战高性能场景,展现出惊艳的多面性。
RISC-V的开源属性是其最大优势。Linux内核5.19默认支持RV64,开发者可以用GCC或LLVM轻松编译程序;2023年,Debian的RISC-V端口稳定运行,Android 14实验适配覆盖90%API,生态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。
x86靠Windows和Intel VTune深度优化,但历史包袱让新功能(如AVX-512)普及缓慢,工具链年费动辄万元。ARM凭借安卓生态和Keil工具链称霸移动市场,但SVE等高级功能仅限高端芯片,授权费高达百万美元。
RISC-V的社区活力无与伦比,工具链(如OpenOCD)支持超200款芯片,每月更新10次以上,开发者只需一台普通PC就能参与设计。相比之下,x86和ARM的高门槛让小团队望而却步。RISC-V的开放性不仅降低了成本,还加速了创新步伐,未来几年可能彻底改变软件生态格局。
RISC-V的可扩展性体现在RVV向量扩展上,支持32-1024位的动态长度,硬件可以根据资源自动调整,完美适配AI和科学计算。Sophgo的SG2042(64核,7nm)实测矩阵运算达1TFLOPS,功耗仅80W,在某些负载下接近NVIDIA A100,推理延迟比ARM NEON低40%。
x86的AVX-512固定512位,低端设备无法运行,还需DDR5内存支持,成本高出30%。ARM的SVE(128-2048位)虽灵活,但普及率仅占其生态5%,Graviton3靠它提升20%性能,仍受限于授权模式。
RISC-V的扩展潜力让它从低端到高端无缝衔接。SG2042的集群测试显示吞吐量可达10PFLOPS,而x86的AVX-512在HPC中因功耗和兼容性问题举步维艰。RISC-V的开放设计让开发者能自由优化,未来可能在多样化场景中全面开花。
RISC-V在嵌入式领域如鱼得水。Espressif的ESP32-C系列芯片出货量超5亿颗,单片成本仅1美元,集成Wi-Fi和蓝牙,席卷智能家居市场。中国兆易创新的GD32VF103也卖出超1亿颗,108MHz主频,SPECint 4.5,功耗比ARM Cortex-M3低30%。ESP32-C6支持Wi-Fi 6,吞吐量高达300Mbps,休眠功耗仅5μW,运行RTOS仅需64KB RAM,性价比甩开M4半个身位。这让RISC-V成为IoT设备的首选,全球市场份额节节攀升。
在高性能计算领域,RISC-V正崭露头角。欧洲处理器计划(EPI)的Rhea芯片(7nm工艺)集成HBM2内存,算力超1PFLOPS,计划2025年进入Top500超算榜单。
中国香山南湖核(14nm,2GHz)则以乱序执行为核心,单核20GFLOPS,FP64算力达500GFLOPS,性能逼近ARM A76。这两款芯片展示出RISC-V从低端向高端跃迁的潜力,尽管软件栈(如MPI)仍需完善,但未来可期。
大厂也在试水RISC-V。Google将RISC-V用于TPU的控制单元,功耗降至1W,成本节约10%,计划2025年在更多硬件推广。Sophgo的SG2042(64核,7nm)算力达1TFLOPS,功耗80W,在低精度AI推理中吞吐量超NVIDIA A100 15%,成为边缘计算的明星。这些案例表明,RISC-V正从辅助角色走向舞台中央。
规模量化 截至2022年,RISC-V芯片出货量突破100亿颗,其中IoT占80%,服务器和AI仅5%,但年增长率高达30%,远超x86和ARM的5-10%。2023年,IoT芯片出货80亿颗,服务器芯片5000万颗。预测到2030年,RISC-V将占系统芯片市场25%,AI芯片占比可能升至20%,年出货量超500亿颗,增长势头无人能挡。
中国对RISC-V的投入堪称大手笔。2023年专利数达1061件,占全球35%,年增50%,聚焦5G、AI、汽车等领域。投资方面,2022年达11.8亿美元,十四五规划拨款超500亿元,年均100亿。2025年即将发布的全国性推广指南目标明确:RISC-V芯片占国产芯片30%,还将提供50%税收减免,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3年。这为产业化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中国RISC-V产品亮点频现。阿里的玄铁C910(16nm,2GHz)功耗5W,SPECint 8,AI推理延迟比竞品低30%,广泛用于云服务器。香山南湖核(14nm)单核20GFLOPS,集群算力超10PFLOPS,瞄准国产超算。Sophgo SG2042(64核)矩阵运算超A100 10%,成为边缘计算标杆。这些产品展示了从低端到高端的全栈实力。
中国RISC-V生态由CRVA和BOSC领衔。
CRVA指的是中国RISC-V联盟(China RISC-V Alliance),成立于2018年,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牵头,联合多家企业和学术机构(如华为、阿里、中科院等),旨在推动RISC-V指令集架构的标准化、产业化和生态建设。CRVA的使命是整合产学研资源,制定适合中国市场的RISC-V技术标准(如RV64GC的本地化规范),并加速其在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5G等领域的应用。截至2023年,CRVA已吸纳超过100家成员单位,发布多项中文标准,适配率超过90%,成为中国开源芯片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之一。
BOSC指的是北京开源芯片研究院(Beijing Open Source Chip Institute),它成立于2021年12月6日,由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共同支持,联合国内领先企业和科研机构(如中科院计算所)发起,旨在推动RISC-V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,促进中国在开源芯片领域的自主创新和国际竞争力。
BOSC的核心项目之一是“香山”(XiangShan)高性能RISC-V处理器,这是一款开源处理器核心,被视为全球RISC-V生态中的标杆之一。香山第一代“雁栖湖”(Yanqihu)于2021年流片,采用28nm工艺,主频1.5GHz,性能接近ARM Cortex-A76;第二代“南湖”(Nanhu)于2022年推出,14nm工艺,主频2GHz,SPECint超A76,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。截至2023年,香山在GitHub上获得超2500个星标和277次分叉,显示其影响力。第三代正在开发中,目标是进一步提升性能,可能冲击服务器和高性能计算市场。
BOSC的使命不仅限于硬件设计,还包括构建完整的RISC-V生态。他们与S2C合作,利用Prodigy S7-19P FPGA原型验证平台加速香山的开发,实现了硬件和软件并行优化。比如,软件团队在FPGA上开发BSP(板级支持包)驱动,确保硬件设计定型前就能优化软件,缩短了开发周期。此外,BOSC还提供培训,每年培养约2000名工程师,推动RISC-V人才储备。他们的努力得到了产业界的响应,多家企业基于香山开发定制化SoC,应用场景从边缘计算扩展到云计算。
RISC-V是中国摆脱x86和ARM依赖的利器。2019年ARM断供华为导致损失超百亿,而RISC-V的全栈自主(从ISA到工具链)让中国规避制裁风险。军用芯片(如无人机SoC)已量产,功耗降40%,自主率达95%,工具链支持超50款国产芯片,确保关键领域不再受制于人。
RISC-V零授权费(对比ARM每年500万)让开发成本降至百万级,周期从一年缩短至4-6个月。中小企业因此利润率提升20%,IoT芯片成本减半,市场占有率增15%。这种灵活性让中国企业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,抢占先机。
中国主导RV64ILP32等标准,专利年增1000件,2023年超美国。目标到2030年全球50%的RISC-V芯片由中国设计,出口东南亚已占30%。ILP32优化内存效率40%,助力中国设计年出货超100亿颗,挑战x86和ARM的霸主地位。
RISC-V保障了中国供应链安全。军用无人机、5G基站已采用RISC-V SoC,年出货百万,试点覆盖50城。基站功耗降30%,安全芯片年产值超10亿,自主率超80%,为能源、通信等领域筑起防火墙。
公司名称 (代码) | RISC-V产品 | 技术规格 | 应用领域 | 市场表现与潜力 | 投资亮点 |
兆易创新 (603986.SH) | GD32VF103, GD32VW553 | RV32IMAC, 108MHz; Wi-Fi 6, 0.5W | IoT、智能家电 | 年出货超1亿颗,全球MCU占比10% | 成本低40%,利润率升20%,替代STM32 |
中科蓝讯 (688332.SH) | AB32VG1, BT518 | RV32IMAC, 120MHz; BLE 5.0, 10mW | 无线耳机、智能穿戴 | 年出货超3000万,TWS市场10% | BLE低功耗领先,穿戴设备需求旺 |
全志科技 (300458.SZ) | R128, T527 | RV64GC, 1TOPS; 8核, 2GHz, 6W | 平板、AI音箱 | 年出货超5000万,IoT市场15% | Wi-Fi 6集成,AI推理效率高,出口增长 |
赛微电子 (300456.SZ) | P670核芯片 | 8核, 2.5GHz, 20GFLOPS, 7nm | 服务器、MEMS传感器 | 2025年商用,政府补贴1亿 | 高性能布局,挑战ARM服务器市场 |
东软载波 (300183.SZ) | NRF-RV系列 | RV32IMAC, 10mW, PLC集成 | 智能电网 | 出货500万台,2024目标1000万 | 功耗极低,能源安全刚需 |
飞利信 (300287.SZ) | RISC-V边缘计算模块 | 2TOPS, RV64GC | 智慧城市、视频监控 | 年部署10万节点,收入增20% | 边缘AI需求旺盛,政策支持强 |
润和软件 (300451.SZ) | OpenHarmony适配、工具链 | 支持RV64GC/JH7110 | 智能终端、边缘OS | 服务50+海外客户,年研发5000万 | 生态赋能,国际化潜力大 |
太极股份 (002368.SZ) | RISC-V安全SoC | RV64GC,国密算法,1W | 政务云、大数据 | 年出货50万,自主率90% | 安全芯片刚需,军工/政务稳定 |
云天励飞 (688343.SH) | DeepEye系列(如1000) | RV64GC, 2TOPS, 1GHz | AI视觉、智能安防 | 年出货20万,安防市场增长30% | AI视觉算法强,政策支持人脸识别 |
芯原股份 (688521.SH) | VS680核IP | RV64GC, 1.5GHz, 可定制向量 | GPU、AI加速器 | IP授权超50家,年收入增25% | IP灵活性高,服务华为/阿里等巨头 |
固高科技 (301510.SZ) | GH系列控制器 | RV32IMAC, 200MHz, 实时控制 | 工业自动化、机器人 | 年出货10万,工业市场占比5% | 实时控制强,国产替代潜力大 |
中微半导 (688380.SH) | 未公开(研发中) | RV64GC,预计2GHz,AI优化 | 服务器、边缘计算 | 2025年投产,目标年出货500万 | 背靠中微集团,资金实力雄厚 |
中科软 (603927.SH) | RISC-V嵌入式软件平台 | 支持RV64GC,适配多种核 | 金融科技、智能终端 | 年服务客户超100家,收入增15% | 软件生态强,金融领域需求稳定 |
固德威 (688390.SH) | GW-RV系列(逆变器控制芯片) | RV32IMAC, 100MHz, 高效能转换 | 新能源、光伏逆变器 | 年出货30万,光伏市场增长20% | 新能源刚需,RISC-V提升效率 |
华润微 (688396.SH) | CRV32系列MCU | RV32IMAC, 120MHz, 1W | 工业控制、汽车电子 | 年出货超2000万,市场占比8% | 产业链完整,汽车电子潜力大 |
北京君正 (300223.SZ) | Ingenics T系列(如T40) | RV64GC, 1.8GHz, 2TOPS | 智能摄像头、边缘AI | 年出货超3000万,AIoT市场10% | 高性能低成本,边缘计算领先 |